2023年7月7日下午3点,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科研与研究生处承办的“大美之艺——傅乃琳、沈毅艺术文献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100余件作品和文献资料,包括傅乃琳、沈毅两位先生油画、素描、速写、色彩等艺术创作,以及教学相关的笔记、文稿、着作等,全面呈现两位艺术家在创作与教学方面的成就及发展历程。开幕式结束后,学术研究会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序厅举办。
“大美之艺——傅乃琳、沈毅艺术文献展”学术研究会现场
参与本次学术研究会的嘉宾有: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院长贾广健,沈毅、傅乃琳先生的子女家属代表沈言、沈深、郭卫华、梁卫民,旅法艺术家罗小华,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北方美术》执行主编刘永胜,艺术家代表、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张京生、王元珍、孙建平、郑岱、张德建、姜中立,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画报》社长路洪明,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刘玉睿,本次展览助理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岳杨,学术研究会由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主持,与会嘉宾学者就两位先生立德树人、艺术创作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首先,贾广健院长在发言中说到本次展览的举办正值傅乃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并再次代表学校对傅乃琳、沈毅先生的子女沈言先生、沈深女士两位家属表示敬意,他们将两位先生的作品以及文献资料全部无偿捐献给天津美术学院的做法让人敬佩又感动。这些集合艺术作品与文献资料的整体收藏对于天津美术学院而言意义重大。举办本次展览的初衷既是为了缅怀傅乃琳、沈毅二位先生在艺术创作和教书育人方面做出的毕生贡献,也想通过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全景式的展出传承天美文脉,溯往抚今、激励后学。借此机会,学校后续将不断推进这些前辈艺术家档案资料与艺术生平的研究与梳理,让学校师生看到各位先贤为学校做出贡献的同时,更好地传承与展示天美文脉。学校一定会加大力度推动“天美文脉传承系列——艺术文献展”的持续进行,傅乃琳、沈毅先生作为同时代艺术家的代表,两位先生的艺术创作与教学成就、人格魅力与艺德修养,值得被更多人学习和发扬。
沈毅、傅乃琳先生的家属代表郭卫华先生在发言中谈到几点:首先是子女无偿捐献先生们绘画作品的初衷。二位先生分别于建国初期来到天津美术学院的前身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其中沈先生因公殉职,终其一生把油画艺术无私地奉献给天津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及艺术创作。先生们的艺术水平在当时已经具有相当的高度,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成就,将先生们的毕生心血之作捐献给天津美术学院,使之落叶归根,永远珍藏,以供学习和纪念,这是作为先生子女的最佳选择。其次,先生的绘画风格及其演变过程,艺道艰辛。油画属于外来画种,在先生的那个年代缺乏系统学习及原作观摩的机会,凭着对油画艺术的热爱,在克服诸多困难取得如此的艺术成就实属不易。其中沈先生民国时期就读毕业于北平艺专,在当时已是知名画家,展出作品中无论是素描、油画、自画像,无不是结构准确、造型深刻、生动传神,这些至今仍然是后辈学习的典范。1951年前后,沈先生应邀参与创建河北艺师美术系并担任西画部的负责人,正逢建国初期,沈先生立刻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绘画艺术创作中,单独或与傅先生一起创作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在带领学生赴河北为大型油画创作收集素材过程中,不幸感染伤寒,以身殉职。傅先生一生坎坷,所遇悲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工作室,董希文工作室,来到河北艺师任教直至1997年去世,先生酷爱于绘画,视之为生命。1961年夫君突然离世,傅先生遭受的打击难以言表。为了一双儿女以及钟爱的绘画事业,先生坚强地挺了过来,把精神全部寄托在画笔上。1976年国家迎来了文化复兴,傅先生凭着对于油画的钟爱,在教学艺术的探索中展现出一贯的热情奉献,先生本身色彩感觉敏锐,调色干净漂亮透明,当接触到印象派绘画后,她有了很大的启发,凭借着看画册来研究印象派的色彩。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文脉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我们尊敬历史、崇敬先人是为了继往开来,激励后学,不断进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王元珍教授在发言中回忆了与傅先生日常相处、一起外出写生创作的美好时光,追忆了傅先生平和谦逊的为人品格和严谨敬业的教学态度。看到展厅中的画作后,勾起了王元珍很多亲切难忘的回忆,展览中的好几幅作品,她也都曾画过。傅老师不仅是同辈、后辈们的榜样,而且勤奋好学,笃爱艺术和教育,先生退休之后,仍然一直坚持去教研室进行创作。回忆傅先生坎坷艰难的一生,王元珍感到无比敬佩。先生在世时,与人交谈总是心平气和、面带微笑,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坚毅顽强的品质让人由衷钦佩。最后,王元珍总结傅老师的一生都平易近人、和善待人、兢业画画、不求名利。
路洪明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之前与两位先生艺术的一次交集,《中国书画报》2019年第二版的《天津美术学院校史——时代芳华》曾用到傅先生的作品《自画像》。在做天美校史的编辑与整理的过程中,路洪明深深体会到,正是有傅先生、沈先生这样的艺术家奔赴奉献在教学一线,和众多教师群体形成了天津美术学院文脉传承的根与茎、源与流。天津美术学院的油画、设计、中国画等各个专业都有着非常立体鲜活的文脉传统,不同专业的教师毕业于不同院校,在教学之间他们也通过互相交流学习,碰撞出新的知识火花。文脉传承的明线即导师与所教授的学生,暗线即老师对非本专业、其他学生的影响。今天,傅乃琳、沈毅两位先生的艺术在天津美术学院仍然持续产生着影响。二位先生的艺术风格是基于写实的主题创作,他们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创作出的艺术既有时代特色,又有艺术家自己对于时代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他们的作品蕴含了对绘画本体和艺术语言的把握,将时代精神内化成笔下的艺术形象,内化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和艺术符号,而非直白地诉说那个时代,或肤浅地表现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也正是因为这样,两位先生的艺术时到今日还能让人深受触动,传世久远。今天上午,中国书画报美术馆开幕展呈现了孙其峰先生的百幅精品之作,这个展览与傅乃琳、沈毅艺术文献展不期而遇、不谋而合,在两条学术文脉中,展现了先辈艺术对天津美术学院教学与创作的深远贡献和影响。今后,《中国书画报》将继续为各位艺术家、为学校各专业做好全方位服务,凝心聚力,共同为天津美术学院的发展做力所能及之事。
罗小华女士在发言中谈到,当我们在总结前人的艺术和人生的时候,特别重要的是把他们的艺德传承下去。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要给年轻人做好引导。老一辈先生们那种认真严谨、倾囊相授的教学态度,以及平易近人、善良真诚、不图名利的品德,在如今这个时代和社会特别宝贵。作为曾经受教于傅老师的学生,罗小华回忆到傅老师生前曾多次提到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国外观看原作、临摹研究,这个愿望最后也没能实现,让她倍感内疚。此外,罗小华女士在与李旭飞馆长的谈话中提到,天津美院美术馆可以开创一种更新的展览模式,尝试将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前辈艺术家的作品、甚至一些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吸纳到美术馆展览中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校教学,也可以让这些老先生的艺术精神更好的传承下去。
张德建教授在发言中回忆到自己跟随傅老师的学习经历。1986年,张德建考取了傅老师的研究生。作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傅老师是当时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作品、学术水平令人敬仰。张德建谈到傅老师在教学中,言传身教,品德高尚,对待所有人都特别真诚,在创作上谦虚开放,积极进取,有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艺术创作的本质是有所创造,不停滞、不满足,傅老师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种言传身教也足以让张德建受益终生,他的绘画也在不断突破自我。此外,在观看展览后,张德建表示今天再看傅老师的作品,还是有很多都能打动人心、画面充满活力,通过这些作品能够看到傅老师毕生的艺术追求,还有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对时代的感悟与思考。
郑岱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了自己跟随傅老师学习的经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她和傅老师还有沈深(傅老师的女儿)、赵瑞文一起到蓟县画风景。由于是第一次画风景,大家根本不知道怎么画,傅老师便教他们要注意画面的大关系,大关系也许是建筑、构图,大关系是画的生命,如果在学画一开始便掌握这种关系的话,之后将为画人物、画静物甚至是所有的绘画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这一点让人获益匪浅。除此之外,傅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永远心平气和,是所有老师的榜样,她那对人谦逊、和蔼亲切、有条有理、循循善诱的师德修养与精神品质,让人受益终生。通过这次展出的精彩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位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教的好,画的也好。虽然傅老师没有出国看过那些名作,但她教给学生的知识全是西方绘画的精髓,比如素描中的观察、整体观。傅老师和沈老师的贡献在于为学校的油画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开端,让后辈得以延续和传承,他们的创作借鉴了东西方优秀文化,通过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姜中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首先特别感谢傅乃琳、沈毅老师的亲属能够把作品捐赠给学校。通过展出的作品、文献包括傅老师的一些教学笔记,我们能够把天美油画系教学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整个脉络与系统梳理得更加具体。姜中立提到,学校各个系都有必要将建系开始到现在,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梳理,这有利于专业学科文脉的追本溯源、传承发展。傅先生作为当时中国油画创作的代表性艺术家,不断创新突破,从写实的绘画到追求印象派的色彩、笔法,傅先生不断吸收其他油画创作语言和特色。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特色除了写意油画、表现性油画之外,还有对油画语言本体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从傅老师,到张京生老师、孙建平老师,不同阶段都体现了艺术家对油画语言本体的探索与实践。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文献都是宝贵的时代记录,展览的举办,也让我们得以将前辈艺术家的艺德与创作精神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展览对于天美油画系之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拓宽油画系教学的更多思路,也有利于油画系教学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孙建平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展览的文献梳理部分非常有意义。就像刚才姜中立老师提到的,各个系、专业、工作室有必要将之前老师的教材、资料进行梳理整合,专业系科的个体完善将促成学校整个文脉体系的成熟和完善。近期,孙建平也在将自己之前不同阶段的素描学习和创作进行整理、总结,日后有机会出版成册。最近,美术馆对于学校文脉梳理的重视包括“大美之艺”系列展览的推出,以及校刊中对于前辈艺术家个案的梳理是很好的开始,对于各个专业从教学到语言体系的研究,需要大家一起推动这件事,这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傅先生、沈先生的家属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天津美院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天美文脉的积累尽绵薄之力。
刘永胜教授在发言中谈到现在校史研究得到极大重视。他主要负责1949-1980年间的校史研究,对沈毅、傅乃琳两位先生比较熟悉。通过翻阅档案馆所有老师的个人档案、教学档案整理老师的基本信息,在做校史研究的过程中,刘永胜发现天美的国画和造型艺术是最集中的代表区域。其中,造型艺术板块应该追溯到王麦秆先生,沈毅先生在北平艺专学习是1940-1944年,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相关信息,1945年东北解放、日本投降时,沈毅先生和解放军有过一些接触,也因此到天美开始教学。1953年傅先生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配分配到天美教书,受到“徐蒋体系”即徐悲鸿、蒋兆和体系的影响。在沈先生的《自画像》中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的画派来源于留法、留欧的那些艺术家对于西方古典主义传统的学习。此外,沈先生的创作也体现出从浪漫主义时期一直到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不同风格的尝试。两位先生能够走到一起、共同创作,一定在思想、艺术观念上有所认同。沈先生去世后,在傅先生后来的艺术创作中也能看出沈先生的影响,这就使得天美造型艺术的表现性血缘与脉络更加清晰。如果说李立民这代画家的表现性追求与新中国人民文艺的写实性要求有所距离的话,沈先生和傅先生两位的努力恰恰是找到了“写实与表现”这二者的结合点,而这也正是构成了天美造型艺术的血脉和传统。当我们看到傅先生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作品,会觉得画得很美好,但如果我们不了解在这之前傅先生所经历的一切苦难,我们也无法真正理解即便生活充满艰辛,但先生对艺术与生命的热爱从未改变。当我们阅读邓家驹夫人写的一篇长文之后,再看傅先生的画,能感受到绚烂美好的画面背后有一种彻骨的悲伤,这次展览也能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傅先生的艺术创作。
刘玉睿老师在发言中谈到自己对天津的美术史料研究非常感兴趣,通过持续进行对“天津的主题美术/红色美术”的梳理工作,刘玉睿现在正在写一本书的初稿,借此学术研究会和大家汇报。在梳理天津的红色美术时,刘玉睿发现新中国初期的美术都是红色美术,因此在美术史上,尤其是新中国美术史上能够留下来的都是红色主题的美术创作。天津美院的油画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些作品具有全国性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比后来美术作品的影响还要大,比现在天津油画的影响还要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的红色美术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的美展,参加建津50周年等大型展览,入选画册。沈老师、傅先生受时代影响,因此他们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具有明显的主题性美术的时代特点。虽然傅先生晚年喜欢印象派风格的画,她创作的儿童题材的作品让人深受感动,但是代表傅先生、沈先生艺术特点的还是主题性的美术创作,比如沈先生、傅先生合作的《献礼》、《反扫荡》,傅先生创作后期的《亲人》、《心潮》都是主题美术的代表作,这些在天津美术史上很有影响的作品,都是需要重点去研究的。最后,刘玉睿对沈先生、傅先生的红色美术创作特点进行了简要总结,首先,都具有社会主义文艺观的创作原则,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其次,具有时代的主旋律性质,既有时代特点,也受时代性质制约。再者,两位先生的作品都具有时代的题材性,创作手法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特征。
岳杨老师在发言中谈到,本次展览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前两个板块分别是沈毅先生、傅乃琳先生的作品,第三个板块是对二位先生艺术资料与文献的梳理。当我们翻看傅先生手书的一本本笔记、阅读一本本教学笔录,还有傅先生对自己学习油画、哲学、英语、素描等各种知识的摘抄和记录,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与先生们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听到各位老师对沈先生、傅先生的回忆,对于他们从艺、从教的体会,作为后辈备受感动和鼓舞。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表达年轻教师对于这些为天津美院油画教学做过毕生贡献的老师们的一片崇敬之情。
张京生教授总结说到,“平和”是他从傅先生身上学到的最珍贵的品质,傅先生用平和真诚的品质感染了所有人,这种品质在今天这个时代尤其值得我们学习,这种心态和品质对于艺术家而言、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生态而言太宝贵了。
学术研究会最后,主持人李旭飞馆长总结到,傅乃琳、沈毅两位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天津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事业,是天津美术学院油画教学的奠基人。他们真挚平和、治学严谨、精勤不怠、桃李天下,始终抱有真诚而质朴的艺术追求,终成艺坛双璧,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借此次展览,也希望能够让天津美术学院师生与艺术界朋友们立体全面了解二位先生毕生的追求及其对于学校学科建设与教学、创作上的贡献。今年,美术馆一层的两个展厅完成了改造,增加了展柜,之后一层展厅可以做成天津美院美术馆的藏宝阁,持续且长期进行陈列展出。今后我院将陆续推出“典藏精品”系列展览,将“大美之艺”系列展览做好做精,传承并发扬天津美院艺术文脉,彰显各位先生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通过“藏高质量的作品,做高质量的研究,办高质量的展览”,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准确把握新时代美术馆的职能定位,实现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有情怀的展览”是李旭飞馆长的理想,总结最后,馆长代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再次感谢沈毅、傅乃琳先生的家属和各位专家、教授的到来,感谢策展团队的所有工作人员的付出。
嘉宾合影